二十大时光 | 创新赛道上“走在前”,山东争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二十大时光 | 创新赛道上“走在前”,山东争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时间:2022-10-21 文本大小:【 |  | 】  【打印

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在齐鲁大地上,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的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将扛牢“走在前、开新局”使命担当,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黄河专栏“二十大时光”聚焦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心声”,生动呈现与二十大同声共鸣的生动故事。

微信截图_20221021094212.png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命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依然是关键词。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提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从这些浓墨重彩的词汇中,我国对原创性创新的重视程度一目了然。国家如此,山东亦然。山东在开年大会提出的“十大创新”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居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今后五年十二项重点工作之首。

如今的山东,正在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为何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唤“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数据最具有说服力。2021年,山东19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研发经费投入860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2.9万个,带动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近1万亿元。以860亿元撬动近1万亿元,创新的蓬勃生产力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在经济发展中,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正是科研院所及企业所孜孜以求的。

超级计算机是国际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和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国之重器”。建成于2011年10月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10年来,陆续建成投用“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神威E级原型系统、“山河”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Ⅱ”超级计算机,整体算力位居国际前列。尤其是在2022年度国际超算大会上,济南超算登顶最新一期IO500榜单,首次在该领域站上了世界超算之巅。

“回顾这10年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们能够一次次取得突破的根本保障。”10月19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院长潘景山告诉新黄河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了总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一名超算科技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将在科研工作中勇担时代使命,持续攻坚克难。

“报告还重点提到了超级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这是对我们超算事业发展最大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了我们破解创新发展当中关键技术难题的信心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感。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的论述,以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的‘建设济南国家E级超算中心’为纲领,在超算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应用支撑等方面全面布局,发挥超算平台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潘景山表示,他们将加快突破异构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网融合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山东算网工程建设,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级算力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济南超算力量。

这样的奋进心态与明确的目标,已成为当下山东诸多科技创新追逐者的共鸣。

成功研制世界首套快速掘进系统,开创了月进尺3088米世界纪录的山东邦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仍在持续创新。“听取了二十大报告,深刻感受到国家建设发展成绩斐然。这背后,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支撑。下一步,邦迈公司将继续攻坚克难,在高端煤机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做好替代进口、智能融合等技术创新。”该公司董事长杨韬仁告诉新黄河记者。

放眼整个山东,截至目前,山东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碳纤维等20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走在国内前列。齐鲁大地上,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章正在持续书写。

前瞻性产业布局中孕育开放创新生态

在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氛围下,山东在布局前瞻性产业的同时,也在同步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

这其中,“四不像”科研机构可谓典型代表。

微信截图_20221021094129.png

10月18日,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卫民告诉新黄河记者,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感重任在肩。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他们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有效整合科教产资各类要素资源,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2019年落地济南以来,研究院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各类收入总合同额近3亿元,获批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总金额5900万元,销售收入2.43亿元。

“研究院的发展体现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李卫民说,我们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家以成果转化为主营业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将不断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断提升科技战略支撑能力,全力打造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研究机构“山东样板”,力争在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大考中交出精彩答卷。

在齐鲁大地上,更多的“四不像”科研机构正齐头并进。

就在10月7日21点10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市东方航天港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山东产研院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的布局又迈进了一步。而这只是其布局的一个产业。

成立以来,山东产研院已在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等四大领域,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微纳制造、机器人等15个技术方向创新布局。截至目前,山东产研院已建设各类创新转化机构80余家,实施创新项目300余个,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300余家。

上述科研机构的发展可谓山东大院大所发展的缩影。更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正纷纷抢滩布局前瞻性引领性的产业项目。在开放创新生态的滋养下,更多的创新之“花”将在齐鲁大地“绽放”。

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在山东,科技强省的成效愈发突出。

据新黄河记者统计,10年来,山东累计有247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7.9倍,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9.1%提高到2021年的46.8%,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由此可见。

放眼全国,山东综合创新能力已迈入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截至目前,山东已两次被国务院列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省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眼下的山东,愈发呼唤创新。对此,山东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2019年至2020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每年都达120亿元,是2018年的3.75倍;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增长10%,达132亿元。今年再攀新高,达145亿。

面向未来,“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已成为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明确目标。在这样的蓝图下,山东步履明确。

山东将全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等,提升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建立完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山东路径,加快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争当“排头兵”。

同时,山东将在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争当“排头兵”,引导高新区向“高”“新”方向迈进;强化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形成与京津冀、长三角南北联动、引领黄河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将打造以陆海统筹为鲜明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说,下一步,全省科技系统将“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前、开新局”,努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在山东的蓝图里,到2025年,山东科教强省建设将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相信,届时,山东将在科技强国中发挥更多担当。

转自:新黄河APP